這無影無形的擔子其實還有些負擔壓力。
但如果你要我據實向你形容,對不起我真的沒法以言語字眼列出。
第一次是因為爸爸,第二次是因為想理清頭腦了再出發。
所以相比于一些朋友,我在學業上的確是慢了。
一樣的,我知道我抵達英國后肯定是屬於年齡“較大”的人類。
相比于英國人的十八十九二十歲,我再過二十三天就二十四歲了。
我真的覺得是因為成長的環境影響了這一切。
爸爸去世后世界都變了樣。
對於一個非常重要人物的離去,有誰會想要?
除了接受,真的沒啥可爲了。
我不知道哪些洋人是怎麼看待我這個黑頭髮黃皮膚的亞洲人,但的確是有遇上一些為人不錯願意與我做個朋友的。
我習慣了一遇上新朋友就要列明我是馬來西亞人的習慣,免得他們把我和中國人混為一體,因為待遇真的不一樣。
在這也出現了我對朋友這名詞有模糊地帶的時候。
不懂得怎麼歸類的,就一律是Hi and Bye Friend。
一個星期三天工十八小時,一個月下來我也可以掙個四百英鎊(馬幣兩千左右)。
繳了房租還有錢剩,不夠的再跟家裡拿。
不計學費,算了算一年生活費方面也不過是花了家裡馬幣六千。
花自己賺回來的錢,感覺踏實很多。
或許是因為換了個環境,身邊的人也不一樣了,所以生活沒有了什麽壓力,喜歡怎樣就怎樣,想要怎樣就可以怎樣,只要牢記我來這裡的目的是把書念好就行!
歐洲酒風盛行,從學生到教授,幾乎每個人都把酒當成是日常生活的一部份。混夜店的次數相對提高了,諷刺地我終於有年輕過了。
大學的迎新活動等都是在夜店進行,與馬來西亞的有著天壤之別。
我更試過在合唱團的音樂會表演后,大學的資深教授,同時也是合唱團兼音樂科系的總監,堅持要給我買杯啤酒。
人生有幾何這樣被教授請喝酒的機會,當然是要賞臉。
這夢實在太唯美了,暫時還不想蘇醒。
只是一樣的,在很多時候依然會非常想念家人和朋友。
那些與你們一起並肩作戰的日子離得遠了,想念就更深了!
這是我在英國過的第二個冬天。
坦白說,我還希望還會有第三個,第四個,等等。。。